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 ,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 ,各地可根据病情 、证候及气候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涉及超药典剂量 ,应当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针对非重点人群的早期新冠病毒感染者 ,可参照《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关于在城乡基层充分应用中药汤剂开展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工作的通知》中推荐的中成药或中药协定方 ,进行居家治疗 。
1.治疗
1.1清肺排毒汤
适用范围 :适用于轻型 、中型 、重型 、危重型病例 ,结合患者情况规范使用 。
基础方剂 :麻黄9g 、炙甘草6g 、杏仁9g 、生石膏15~30g(先煎) 、桂枝9g 、泽泻9g 、猪苓9g 、白术9g 、茯苓15g 、柴胡16g 、黄芩6g 、姜半夏9g 、生姜9g 、紫菀9g 、款冬花9g 、射干9g 、细辛6g 、山药12g 、枳实6g 、陈皮6g 、广藿香9g 。
服法 :每日1剂 ,水煎服 。早晚各1次 ,餐后40分钟服用 ,3日一个疗程 。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用量小 ,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 。
推荐中成药 :清肺排毒颗粒 。
1.2轻型
(1)疫毒束表证
临床表现 :发热头痛 ,无汗 ,身体酸痛 ,咽痒咳嗽或咽干痛 ,痰粘少 ,鼻塞浊涕 。舌红 ,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 。
推荐处方 :葛根15g 、荆芥10g 、柴胡15g 、黄芩15g 、薄荷10g 、桂枝10g 、白芍10g 、金银花15g 、桔梗15g 、枳壳10g 、前胡15g 、川芎10g 、白芷10g 、甘草10g 。
服法 :每日1剂 ,水煎服 ,每次100ml~200ml ,每日2~4次 ,口服 。以下处方服法相同(如有特殊 ,遵医嘱) 。
(2)寒湿郁肺证
临床表现 :发热 ,乏力 ,周身酸痛 ,咽干 ,或咳嗽咯痰 ,或恶心 、腹泻 、大便黏腻 。舌淡胖 ,苔白腻或腐腻 ,脉濡或滑 。
推荐处方 :寒湿疫方
麻黄6g 、生石膏15g 、炒苦杏仁9g 、羌活15g 、葶苈子15g 、绵马贯众9g 、地龙15g 、徐长卿15g 、广藿香15g 、佩兰9g 、苍术15g 、茯苓45g 、白术30g 、焦麦芽9g 、焦山楂9g、焦神曲9g 、厚朴15g 、焦槟榔9g 、草果9g 、生姜15g 。
(3)湿热蕴肺证
临床表现 :发热 ,周身酸痛 ,咽干咽痛 ,口干不欲多饮 ,或咳嗽痰少 ,或胸闷 、纳呆 、腹泻 、大便黏腻 。舌红略胖 ,苔白腻或厚或黄,脉滑数或濡 。
推荐处方 :槟榔10g 、草果10g 、厚朴10g 、知母10g 、黄芩10g 、柴胡10g 、赤芍10g 、连翘15g 、青蒿10g(后下) 、苍术10g 、大青叶10g 、甘草5g 。
(4)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软胶囊 、丸 、水 、口服液) 、疏风解毒胶囊(颗粒) 、清肺排毒颗粒 、化湿败毒颗粒 、宣肺败毒颗粒 、散寒化湿颗粒 、金花清感颗粒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等 。
(5)针灸治疗推荐穴位 :合谷 、后溪 、阴陵泉 、太溪、肺俞 、脾俞 。针刺方法 :每次选择3个穴位 ,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 ,得气为度 ,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 。以下针刺方法相同 。
1.3中型
(1)湿毒郁肺证
临床表现 :发热 ,咳嗽 ,恶风寒 ,周身酸痛 ,咽干咽痛 ,或憋闷 、腹胀便秘 。舌红或暗 ,舌胖 ,苔腻 ,脉滑数或弦滑 。
推荐处方 :宣肺败毒方麻黄6g 、炒苦杏仁15g 、生石膏30g 、薏苡仁30g 、苍术10g 、广藿香15g 、青蒿12g 、虎杖20g 、马鞭草30g 、芦根30g 、葶苈子15g 、化橘红15g 、甘草10g 。
(2)寒湿阻肺证
临床表现 :低热 ,身热不扬 ,或未热 ,干咳 ,少痰 ,倦怠乏力 ,胸闷 ,脘痞 ,或呕恶 ,便溏 。舌质淡或淡红 ,苔白或白腻 ,脉濡 。
推荐处方 :苍术15g 、陈皮10g 、厚朴10g 、广藿香10g 、草果6g 、麻黄6g 、羌活10g 、生姜10g 、槟榔10g 。
(3)疫毒夹燥证
临床表现 :发热 ,咳嗽 ,咽干咽痛 ,或便秘 。舌质淡,苔薄白少津而干 ,脉浮紧 。
推荐处方 :宣肺润燥解毒方
麻黄6g 、炒苦杏仁10g 、柴胡12g 、沙参15g 、麦冬15g 、玄参15g 、白芷10g 、羌活15g 、升麻8g 、桑叶15g 、黄芩10g 、桑白皮15g 、生石膏20g 。
(4)推荐中成药 :金花清感颗粒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清肺排毒颗粒 、化湿败毒颗粒 、宣肺败毒颗粒 、散寒化湿颗粒等 。
(5)针灸治疗推荐穴位 :内关 、孔最 、曲池 、气海 、阴陵泉 、中脘 。
1.4重型
(1)疫毒闭肺证
临床表现 :发热 ,气喘促 ,胸闷 ,咳嗽 ,痰黄黏少 ,或痰中带血 ,喘憋 ,口干苦黏 ,大便不畅 ,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数 。
推荐处方 :化湿败毒方
麻黄6g 、炒苦杏仁9g 、生石膏15g(先煎) 、甘草3g 、广藿香10g 、厚朴10g 、苍术15g 、草果10g 、法半夏9g 、茯苓15g 、生大黄5g(后下) 、黄芪10g 、葶苈子10g 、赤芍10g 。
服法 :每日1~2剂 ,水煎服 ,每次100ml~200ml ,一日2~4次,口服或鼻饲 。
(2)气营两燔证
临床表现:大热烦渴 ,喘憋气促 ,神昏谵语 ,或发斑疹 ,或咳血 ,或抽搐 。舌绛少苔或无苔 ,脉沉细数 ,或浮大而数。
推荐处方 :生石膏30~60g(先煎) 、知母30g 、生地30~60g 、水牛角30g(先煎) 、赤芍30g 、玄参30g 、连翘15g 、丹皮15g 、黄连6g 、竹叶12g 、葶苈子15g 、甘草6g 。
服法 :每日1剂 ,水煎服 ,每次100ml~200ml ,每日2~4次 ,口服或鼻饲 。
(3)阳气虚衰 ,疫毒侵肺证
临床表现 :胸闷 ,气促 ,面色淡白 ,四肢不温 ,乏力 ,呕恶 ,纳差 ,大便溏薄 。舌淡 ,苔少或白苔 ,脉沉细或弱 。
推荐处方 :扶正解毒方
淡附片10g 、干姜15g 、炙甘草20g 、金银花10g 、皂角刺10g 、五指毛桃(或黄芪)20g 、广藿香10g 、陈皮5g 。
服法 :每日1~2剂 ,水煎服 ,每次100ml~200ml ,每日2~4次 ,口服或鼻饲 。
(4)推荐中成药 :见“重型 、危重型推荐中成药” 。
(5)针灸治疗推荐穴位 :大椎 、肺俞 、脾俞 、太溪 、列缺 、太冲 。
1.5危重型
(1)内闭外脱证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 、动则气喘 ,伴神昏 ,烦躁 ,汗出肢冷 。舌质紫暗 ,苔厚腻或燥 ,脉浮大无根 。
推荐处方 :人参15g 、黑附片10g(先煎) 、山茱萸15g 。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
(2)针灸治疗推荐穴位 :太溪 、膻中 、关元 、百会 、足三里 、素髎 。
(3)重型 、危重型推荐中成药 :清肺排毒颗粒 、化湿败毒颗粒 、喜炎平注射液 、血必净注射液 、热毒宁注射液 、痰热清注射液 、醒脑静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 、参麦注射液 。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 。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
(4)重型 、危重型随症用药方法 :
高热者 ,可使用安宫牛黄丸 ,每次0.5丸 ,每日2~4次 。
腹胀 、便秘或大便不畅(胃肠功能障碍)者 ,可加大承气汤(生大黄30g 、芒硝30g 、厚朴15g 、枳实20g)灌肠 ,或单用生大黄(饮片或粉)5~30g煎服或冲服 ,每日2~4次 ,以每日解1~3次软便为度 。腹泻 ,甚至水样便者 ,可加藿香正气胶囊(软胶囊 、丸 、水 、口服液) 。
胸闷 、气喘(呼吸窘迫)者 ,可加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五苓散加味(全瓜蒌30g 、薤白15g 、法半夏15g 、茯苓30g 、猪苓30g 、泽泻30g 、桂枝10g 、白术20g 、葶苈子15g)煎服(浓煎为200ml ,分3~4次口服或鼻饲) 。
昏迷 、昏睡等意识障碍者 ,可加用苏合香丸口服或溶水鼻饲 ,每次1丸 ,每日1~2次 。
疲倦 、气短 、乏力 、自汗 、纳差较重者 ,可加西洋参 、生晒参或红参15~30g煎服(浓煎为200ml ,分3~4次口服或鼻饲) 。
面白、恶风、肢冷较重者 ,可加淡附片10g 、干姜15g 、红参15~30g煎服(浓煎为200ml ,分3~4次口服或鼻饲) 。
口唇干燥 、舌干红无苔者 ,可加西洋参20~30g 、麦冬15g 、玄参15g煎服(浓煎为200ml ,分3~4次口服或鼻饲) 。
大汗淋漓 、四肢冰冷(休克)者 ,可在内闭外脱证推荐处方基础上 ,加大黑附片用量至30g或以上(先煎2小时以上) ,加用干姜20g 、红参30g 、黄芪30g煎服(浓煎为200ml ,分3~4次口服或鼻饲) 。
颜面 、四肢浮肿(心功能不全)者 ,可在内闭外脱证推荐处方基础上 ,加五苓散加味(茯苓30g 、猪苓30g 、泽泻30g 、桂枝10g 、白术20g 、大腹皮30g 、青皮10g 、葶苈子15g)煎服(浓煎为200ml ,分3~4次口服或鼻饲) 。
1.6恢复期
(1)肺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 :气短 ,倦怠乏力 ,纳差呕恶 ,痞满 ,大便无力 ,便溏不爽 。舌淡胖 ,苔白腻 。
推荐处方 :法半夏9g 、陈皮10g 、党参15g 、炙黄芪30g 、炒白术10g 、茯苓15g 、广藿香10g 、砂仁6g(后下) 、甘草6g 。
(2)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 :乏力 ,气短 ,口干 ,口渴 ,心悸 ,汗多 ,纳差 ,干咳少痰 。舌红少津 ,脉细或虚无力 。
推荐处方 :南沙参10g 、北沙参10g 、麦冬15g、西洋参6g 、五味子6g 、生石膏15g 、淡竹叶10g 、桑叶10g 、芦根15g 、丹参15g 、甘草6g 。
(3)寒饮郁肺证
临床表现 :痒咳 ,或阵咳、呛咳 、夜咳 ,遇冷加重 ,过敏而发 ,白痰难咯 ,苔白腻 ,脉弦紧 。
推荐处方 :射干9g 、炙麻黄6g 、干姜15g 、紫菀30g 、款冬花30g 、五味子15g 、法半夏9g 、前胡15g 、百部15g 、苏子9g 、葶苈子15g 、川贝粉3g(冲服) 。
(4)针灸治疗推荐穴位 :足三里(艾灸) 、百会 、太溪 。隔物灸贴取穴 :大椎 、肺俞 、脾俞、孔最 ,每次贴敷40分钟 ,每日1次 。
2.儿童治疗
儿童患者中医证候特点 、核心病机与成人基本一致 ,应结合儿童临床证候和生理病理特点辨证论治 。
2.1轻型 、中型
(1)风热湿毒证
临床表现 :发热 ,干咳少痰 ,咽痛 ,鼻塞流涕 ,烦躁哭闹 ,乏力 ,纳差 ,舌红苔黄腻 ,脉浮数 。
推荐处方 :健儿解毒方
麻黄4g 、生石膏12g(先煎) 、炒苦杏仁5g 、甘草5g 、广藿香9g 、薏苡仁15g 、芦根10g 、桔梗6g 、连翘9g 、生山楂10g 。
服法 :每剂煎煮成100毫升 ,≤3岁儿童服50ml ,3+~7岁服100ml ,7+~14岁服用150~200ml;其中高热 、病情急者 ,剂量可酌情加大 。分2~3次温服 ,其中婴儿或服药困难的儿童 ,可分多次温服 ,每次5~10ml不等 。
(2)风寒湿毒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 ,头痛鼻塞 ,咳嗽 ,倦怠乏力 ,呕恶 ,纳呆 ,舌淡红苔白腻 ,脉濡 。
推荐处方 :麻杏苡甘汤合参苏饮
麻黄4g 、薏苡仁10g 、炒苦杏仁5g、苏叶6g 、葛根10g 、茯苓10g 、枳壳6g 、桔梗6g 、木香5g 、广藿香5g 、陈皮3g 、防风6g 、太子参5g 、炙甘草5g 。
服法 :同上 。
(3)推荐中成药 :持续高热不退 、神昏谵妄 ,有重症倾向的 ,可酌情加用安宫牛黄丸 ,婴幼儿每次1/6丸 ,3~6岁儿童每次1/4丸 ,7~14岁每次1/3~1/2丸 ,每日1~2次 ,溶入5ml温水中口服或鼻饲 。伴腹泻 、呕吐者 ,加用藿香正气口服液(5岁以下按说明书减量服用 ,5岁以上参照成人)或藿香正气胶囊(软胶囊 、丸)(5岁以上选用) 。其他具有疏风 、解表、清热 、化湿 、解毒功效类的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 。
(4)外治法
小儿推拿疗法 :开天门50~100次 ,推坎宫50~100次 ,揉太阳50~100次 ,拿风池5次 ,清肺经100次 ,推膀胱经每侧30遍 ,推脊50遍 。以发热为主要表现 ,证属风热湿毒证者 ,加清肺经100次 ,推三关40次 ,退六腑120次 ;证属风寒湿毒证者 ,加推三关90次 ,退六腑30次 。
刮痧疗法 :取前颈 、胸部 、背部 ,先涂抹刮痧油 ,刮拭5~10分钟 ,以操作部位发红出痧为宜 。
针刺 :咽痛者 ,取少商穴 ,局部消毒后三棱针点刺出血 ;高热不退者 ,取耳尖穴或十宣穴 ,局部消毒后三棱针浅刺放血 。
2.2重型 、危重型
参照上述重型 、危重型方案 ,在辨证基础上 ,突出通腑泄热解毒 、镇惊开窍及扶助正气之法 ,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 、独参汤等进行加减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