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5月14日讯 5月12日 ,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截止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指出 ,国家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 ,原则上每年调整1次 。前不久 ,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公示了20个议价价格高于五省市最低价的药品名单和10个《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无外省市价格信息的药品名单 ,并明确如果生产企业不能证明其价格合理性 ,将暂停挂网资格 。
目前 ,北京 、天津 、山东 、四川 、湖南已公布了调出医保目录药品名单 。河北 、江西 、安徽等省份也将按不同比例(40% 、40% 、20%)分3年调出 ,被调出医保目录的药品须由个人负担药费 。
重点监控品种在医保报销 、DRGs疾病分组及医院管理等因素制约下 ,院内销售可谓江河日下 。加之国家和省级带量采购 ,把没有中标的产品挡在了公费报销的门外 。再加上一直没有进入医保目录的产品 。三者相加已是不小的比例 。重点监控品种的最坏结局是调出医保目录 。没有进入医保目录肯定是极大的不利因素 ,但不等于毫无希望 。除非甘心退出市场 ,否则相关企业不但要有置死地而后生的决心 ,更要有实际方法和策略 。
1 、确认产品疗效
首先 ,冷静客观地分析产品 。一种情况是国采 、省采未中标的品种 ,要在标外市场寻求机会 。
第二种情况是过去热销现在成了重点监控品种可能被调出医保目录 ,这些品种可能临床表现一般 、没有医学支持 ,也可能有较好疗效 ,却被不正当营销所累 ,超剂量用药 。前者已是明日黄花 ,没有再投入的价值 ,正常维持市场惯性即可 ;后者就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学术推广 ,客观、公正地用于治疗病症 ,赢得医生和患者的信任 ,争取能留在医保目录内 。即使被调出 ,也可凭“真才实学”生存 。若时间许可 ,可更进一步对产品的安全性 、有效性进行再研究 ,以确定疗效进入临床路径 ,为能再次进入医保目录奠定学术基础 。
2 、市场细分
一是拦截高端产品的跑方市场 ,如以DTP药房为重点 。众所周知 ,DTP药房是处方外流的主要市场 ,既然不能进医院 ,不妨“农村包围城市” 。在医院外广泛撒网 ,对同类药进行终端拦截 。二是走低端而广阔的渠道 。产品从高端医院撤出后 ,可到低端的第三终端和广阔院外市场发展 ,如诊所 、药店 、民营医院等 ,这些市场的销售量良好且一直保持稳定 。
3 、市场资源持续
若某个产品将来没有存在的价值 ,也不能一抛了之 。虽然这个产品被淘汰 ,但由于推广这些产品的医院 、医生和专家资源不会因此消失 ,企业要尽快找出替代这一药品的同类药 ,以期在原来的优势资源中寻求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种认识 ,如果企业没有现成的产品 ,应该立即着手开发同类新品 ,甚至为了抢时间 ,不惜购买产品以解一时之急 。
4 、发展线上市场
随着网销药品政策松动,线上市场将迎来大爆发 。互联网具有广泛性和分散性 ,为此类药品提供了广阔的隐形市场 。院内市场受阻 ,药企可以重新考虑布局线上销售。目前 ,国家政策已明确逐步放开线上市场 ,有准备的企业可以提前规划 ,借这波浪潮把产品推向全国 ,乃至全球 。
5 、放眼全球市场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 ,某些药在国内受限 ,在国外可能受欢迎 。对西方发达国家 ,可以创新药低价策略争取机会 ,甚至在海外建立产品开发中心 ;对发展中国家 ,可输出普药类品种 。原料药有优势的企业可借原料药向制剂市场扩展 ,考虑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建立工厂 ,有可能“墙内开花墙外香” 。
6 、自费药走门诊处方
做好两手准备 :一方面借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的机会 ,做足工作争取让药品进入医保目录 ;另一方面做好进不了目录的准备 。且不说院外市场 ,即使医院也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仔细分析医院的用药结构会发现 ,所谓自费药在院内销售受限主要体现在住院用药 ,因为住院可享受医保统筹报销 ,大部分医院门诊不享受统筹报销 。因此 ,门诊处方就有自费药的销售机会 。自费药不受控费和国家集采限制 ,有腾挪的销售空间 ,从这一层面考虑 ,药品被调出医保目录并非全是坏事 。
7 、为转型争取时间
活在当下 。毕竟还有3年的窗口期 ,要抓住这个短暂的机会 ,在没有被调出医保目录前尽全力做好市场和销售 ,能赚一年是一年 。当然 ,前提是不能坐以待毙 ,“苟延残喘”是为转型赢得时间 。如果以上招数用尽 ,还是没有希望 ,那就果断丢掉幻想换个思维 ,东方不亮西方亮 ,跳出这个领域可能就是一番新天地 ,如发展联合用药 、中成药 、保健用药 、医疗器械 ,甚至跨界等 。
总之 ,面对不利因素 ,企业不能墨守成规 ,要有新思维 。从这方面讲 ,危机对中国医药企业也是一个机遇 ,就看你能否找得到 ?能否抓得住?